为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实践,学院以“思政引领、专业笃行”为核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圳大学区块链协会成员组成的“智链金科”实践团奔赴上海,走进曼昆律师事务所、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万向区块链,与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师生面对面交流,并踏访孙中山纪念馆、中共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五天里,成员们追踪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最新动态,在金融科技热潮与红色记忆交汇中体悟时代使命,以技术探索筑牢家国情怀,实现“金融科技+红色基因”的双向育人目标。
企业参访:解码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创新范式
曼昆律所:Web3法律合规的实践前沿
实践团探访曼昆律师事务所,通过“Web3.0业务培训”学习虚拟资产监管与项目合规实战经验,在“数链空间”孵化基地了解产业生态支撑。曼昆律所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为成员们揭示了法律人从法条解读者到产业解决者的转型路径。

树图研究院:人民币稳定币的跨境探索
走进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技术团队向成员们展示了NFT数字认证、音乐元宇宙等应用案例。重点分享了上海市政府对稳定币的政策关注——在7月10日国资委党委专项学习会后,树图联合AnchorX在“一带一路”推进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点,以区块链技术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万向区块链:十年沉淀构建产业生态
在虹口金融科技大厦,万向区块链的市场团队回溯了万向从2015年实验室起步的转型之路。行业应用部门详解“万纳链”如何重构汽车供应链金融,将账期从9个月缩短至实时放款;投资团队则分享早期布局以太坊等公链的逻辑,推动中国开发者融入全球生态。当前重点推进的“三Token模型”(NFT+功能型Token+证券型Token),正构建区块链与物联网、AI融合的可信数字底座。

高校链协:学术对话激发创新共振
在与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交流中,复旦学子向实践团分享了计算机/金融院系对区块链接纳度提升,他们的毕业生通过“融通培养项目”进入蚂蚁链、万向等企业,甚至创立NFT合规公司。

华政则强调“合规先行”思维,通过律所合伙人案例解析智能合约法律边界,并以NFT纪念品结合模拟法庭创新招新形式。两校区块链协会的经验启示实践团,“Web3健康发展需技术突破与法律规范双轨并进。”
红色景点:淬炼金融科技人才的精神底色
革命记忆的时空烙印
实践团走进孙中山故居,透过手稿文物与历史照片,感受“天下为公”的理想光芒;在中共驻沪办事处纪念馆,通过珍贵历史文献与场景复原,体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忠诚与智慧;漫步思南公馆,海派文化的建筑符号与革命斗争的立体图谱在此交织,诉说着上海作为红色文化高地的独特魅力。

金融主权的历史镜鉴
四行仓库的弹孔墙依旧嶙峋,谢晋元“誓与阵地共存亡”的怒吼似在耳畔,提醒着每一位金融科技人:技术若无民族立场,便失去脊梁。沪港银行旧址里,一张张泛黄汇票静默陈列,它们曾见证爱国实业家以金融为刃、为盾,在列强环伺中寸土必争。《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木地板吱呀作响,“青年如初春”的宣言与李大钊《青春》的澎湃字句,与今日学子口中的“破旧立新”交汇成同一频率——百年风云,家国始终是创新最深沉的底色。
这段浸润红色记忆的研学之旅,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深植民族沃土。历史昭示,唯有将技术创新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方能结出造福时代的创新之果。

总结:在金融科技与红色记忆中锚定时代坐标
五天的沪深双城对话,实践团成员以曼昆律所“产业解决者”的职业坐标、高校链协“技术-法律”融合的学术视野、红色地标淬炼的使命担当,共同构筑金融科技人才素养的“金三角”。当外滩的金融基因遇见深圳的创新血脉,当树图链上稳定币遇见四行仓库弹孔墙,当万向的RWA万亿蓝图呼应《新青年》破旧立新的呐喊……在历史与未来的对望中,在区块链重塑信任机制的时代,深大学子正成长为技术理性的践行者、红色精神的传承者、金融未来的定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