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革命老区是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运动重要发源地、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中国最早开展土地革命先行地、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重要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先驱彭湃同志带领英雄的海陆丰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彭湃同志领导的农民运动点燃了星星之火,海陆丰劳动银行的创建开创了红色金融的先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2025年7月7日至9日,深圳大学金融科技学院“党史中的金融故事”实践团深入汕尾海丰,开展以“追寻金融初心”为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在彭湃故居触摸革命火种,在红宫红场探寻红色金融的诞生密码,从历史纵深中汲取养分,为新时代金融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一、红色金融溯源:在农运烽火中探寻初心
彭湃(1896 - 1929),广东海丰人 ,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却背叛阶级,为农民解放事业奋斗。留学日本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彭湃故居·孕育革命火种

跨进彭湃故居的朱漆大门,在西厢房的玻璃展柜里,静静躺着一件打满补丁的麻布衫。这是彭湃的妻子蔡素屏穿过的衣物,旁边泛黄的照片里,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女性正带着农妇们编织草席。1928 年被捕时,她怀里还揣着未写完的农会章程,就义前那句“农会的种子埋在土里,春天总会发芽”,如今被刻在展柜下方的青铜铭牌上。除了妻子蔡素屏,彭湃的其他家人也深受其影响,投身到革命洪流中,为革命事业奉献力量。他们在这座宅院里,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革命理想,让这里成为了革命火种的孕育之地。

循着馆内的图片和历史文物,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先烈们奋勇抗争、敢为人先、视死如归的豪迈激情,也感受到了那个烽火岁月里,彭湃领导人民开展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以及海陆丰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
得趣书屋·真理传播的熔炉
得趣书屋位于彭湃故居东侧,原是彭湃自家书室。这间仅有10平米的客家瓦房,曾是点燃海陆丰革命星火的秘密据点。1922年夏天,彭湃同志开始宣传,组织农民运动,在这里与赤山、农山的张妈安、李思贤等五位青年农民首先成立海丰“六人农会”。1925年3月,广州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周恩来同志在这里帮助建立了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
同学们在彭湃亲手栽种的龙眼树下驻足,聆听讲解员讲述《共产党宣言》在此传播的往事。当得知彭湃变卖家产资助农会、创办“六人农会”的历史时,同学们深切体会到:革命的种子,正是在这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中生根发芽。轻抚书屋的木门,仿佛能触到当年农友们攥紧拳头的力量。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深刻的革命密码:真理从来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能解民苦、暖民心的火把;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彭湃那样,把革命落到实处,把信仰种进群众中。


二、金融实践寻踪:在革命旧址触摸历史脉动
赤山约农会旧址·合作金融的雏形

赤山约农会旧址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祠堂,虽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镌刻着中国农民运动与红色金融的早期印记。这里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中国合作金融实践的重要起点,见证了革命先辈在农运烽火中探索 “金融为民”的初心。1922年7月,彭湃与张妈安、李思贤等五位农民在得趣书屋成立“六人农会”,而随着革命火种的传播,“六人农会”迅速发展壮大,最终扩展为赤山约农会,这座祠堂便成为农会的办公驻地与活动中心。
作为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重要据点,赤山约农会以“减租减息、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团结广大农民反抗封建剥削。据史料记载,农会最多时会员达数万人,涵盖周边数十个村落,形成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革命态势。在当时,农民常因高利贷陷入绝境,农会便创新发行信用凭证:农民可凭农产品抵押获取抵价券,用于购买农具、种子或抵扣地租,有效破解了借贷难题。这种“以物易物+信用担保”的模式,本质是通过集体信用打破地主阶级的金融垄断,让资源向最贫困的农民倾斜。
赤山约农会的金融实践,为后续海陆丰劳动银行的创建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红色金融从“民间探索”走向“政权实践”的重要过渡。它证明了金融创新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的工具——这一理念至今仍在延续:如今的农村信用社、乡村振兴金融政策,都可追溯到这里的早期探索。
红宫红场旧址·红色政权的金融实践
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红宫红场,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成立的根据地。在一帧帧珍贵的记录图片、一块块厚重的历史砖墙面前,同学们重温了彭湃同志领导海陆丰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这里召开了海丰全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海丰苏维埃政府。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刷成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在此诞生,因此把学宫改称“红宫”。此后,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海丰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在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红色金融实践便是这个新生政权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海陆丰劳动银行”专题展区,同学们仔细端详着面值“壹元”的劳动银行纸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由工农政权发行的货币。这一货币的诞生,与红宫红场见证的政权建设紧密相连。1927年11月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境,旧金融体系的混乱和高利贷的盘剥严重阻碍着根据地的发展。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巩固新生政权,创办属于工农自己的银行被提上日程。
1928年2月20日,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在红宫红场周边的南丰织造厂内(如今是海丰县图书馆所在地)正式宣告海陆丰劳动银行成立。银行成立后公布的《海陆丰劳动银行发行条例》,明确其“救济金融,利便市面交易”的使命,这与苏维埃政府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高度契合。当时,由于时间紧迫,银行先期暂借南丰织造厂此前发行的银票2万元,加盖劳动银行印章后投入流通,这些货币在红宫红场周边的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统一了货币市场,促进商品流通。
劳动银行积极开展的信贷业务,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购买农具、种子,发展农业生产,这一举措让海陆丰人民切实感受到了红色政权带来的经济实惠,进一步凝聚了民心,巩固了红宫红场作为红色政权核心的地位。
同学们在展区了解到这些历史后,深刻直观地感受到:红色金融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而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陆丰劳动银行在红宫红场见证的红色政权背景下应运而生,又反过来为政权的稳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书写了海陆丰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三、精神传承之旅:在博物馆触摸时代脉搏
海丰县博物馆·红色金融的精神密码
紧临红宫红场的海丰县博物馆,犹如一部立体史书,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往昔。它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达1820平方米,三层建筑的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馆内藏品跨越时空,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共有16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就有200多件。
踏入馆内,便能沉浸于海丰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中。馆内基本陈列分为史前文明、沿革发展、近代风云和民俗民艺四个板块,通过实物、图片以及场景还原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海丰的历史脉络与民俗风情。
多年来,海丰县博物馆持续发挥着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功能,已然成为海丰文化的重要窗口,无论是本地居民追溯家乡历史,还是外地游客探寻红色文化根源,这里都是必到之处。它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地方文化、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正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四、结语
从中国第一套由工农政权发行的货币,承载着打破封建金融垄断、让贫苦农民不再受高利贷盘剥的使命,到如今乡村振兴中金融科技工作者带着数字信贷工具深入田间地头,帮农户指尖轻点就能贷到春耕资金,红色金融的火种穿越近百年风雨,始终燃烧着“为民”的炽热。得趣书屋的真理之光、赤山约农会的合作智慧、劳动银行的规范实践,共同熔铸成红色金融的精神内核 —— 它从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劳动银行货币上“救济金融”的承诺,是农会会员使用信用凭证时的便捷,是革命政权用金融手段稳固根基的智慧。
如今,新时代的金融学子正循着先辈的足迹,让红色金融血脉在学术研究中延续、在技术创新中沸腾。正如 “农会的种子埋在土里,春天总会发芽”,红色金融的种子早已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不断生长出解决时代问题的新力量。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终将让 “金融为民” 的初心,成为照亮金融强国之路的永恒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