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大学金融科技学院王洁欣助理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在人格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交叉研究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荣获2025年“Rosabeth Moss Kanter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Work-Family Research”。此次获奖论文名为《Getting Under the Skin? Influences of Work–Family Experiences on Personality Trait Adaptation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发表在心理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osabeth Moss Kanter Award”奖项由美国普渡大学家庭研究中心与波士顿大学工作与家庭中心联合设立,自2000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工作与家庭研究方面具有卓越理论贡献与实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成果。该奖项不接受申请,由学术评审委员会从当年发表于60余种国际权威期刊的数千篇论文中遴选唯一获奖作品,是工作-生活研究领域研究最具国际声望的荣誉奖项之一。
该获奖论文聚焦“人格是否会随着中年及晚年阶段的工作与家庭经历而发生可观测的变化”,通过实证数据和理论建模,研究提出了颠覆性的发现:人格并非静态,而是可以在成年中后期,受到持续的工作与家庭交互体验影响而发生系统性的适应性调整。

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并非在成年后人格固定不变,而是在工作与家庭经验中持续调整,特别是在外向性与神经质这两个情绪性人格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积极的工作—家庭促进体验有助于提升外向性、降低神经质;而反复的工作—家庭冲突则可能削弱个体的情绪稳定性与社会参与倾向。研究首次从纵向视角验证了人格与工作—家庭互动之间的“双向交易模型”,即人格影响个体对生活经验的选择,而生活经验又反过来塑造人格。研究提出的“人格发展交易模型”(Transactional Model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强调了人格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既回应了传统理论的不足,也为组织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不仅拓展了人格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更为构建更加人性化、弹性化的工作制度与家庭支持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优化工作—家庭界面,可以实现组织效能与员工心理健康的双赢局面。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人格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交叉融合,也为社会政策制定和企业人力资源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优化工作环境、加强家庭支持系统,组织可促进员工形成更具适应性的人格特征,从而提升整体心理健康与组织效能。(论文链接: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pspp0000476)
教师简介:

王洁欣,深圳大学金融科技学院助理教授,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职场员工性格与心理、行为及幸福感,重点关注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绩效与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探索性格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Journal of Management、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等国际权威期刊。曾担任亚太管理学会议分会主席,主持人工智能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专题研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推动传统与数字化管理实践融合,并为多行业组织提供管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