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我院学生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
2023-12-15

12月4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在天津大学落下帷幕。我院2022级大数据2班卢琦琳和薛佳莹的项目“《Intelligent Elimination》——基于多目标多尺度的等离子消融手术规划系统”荣获国际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银奖。(该项目为广东省国际赛道唯一进入现场赛的项目)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高校最高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每年举办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旨在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本届国赛共覆盖参赛国家和地区151个,5296所学校报名,参赛人数1709万余人,参赛项目421万余个,1260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报名人数和参赛项目数均达到历史新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

 

Intelligent Elimination》——基于多目标多尺度的等离子消融手术规划系统,是采用了大数据、AI诊断、等离子消融等的关键技术,构造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咽喉医疗影像平台,研发出低温等离子消融医疗器械的软硬件结合手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医生术前诊断及规划准确度、术中操作高效性、术后模拟精确度。

项目赛事团队均来自深圳南特金融科技学院。卢琦琳是2022级大数据2班的学生,是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主赛道国金获得者、国际赛道国银负责人(全校首个双国奖)。同样来自2022级大数据2班的薛佳莹,是南特学业奖学金获得者。另外,还有深大华为智能基座社团的朋友共同打磨这个项目,他们提供了许多技术支持和赛事经验的指导。

Q:“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赛程接近半年,时间相对较长。你们在比赛的准备及参赛阶段有哪些收获和启发?

A:一开始真的很迷茫,项目也比较年轻,没有想过可以进总决赛。但是随着项目材料的不断优化和专业知识的逐步积累,很惊喜的进入了全国总决赛。期间学院联系外教老师指导我们修改PPT,让我们学习到中外阅读模式的不同。学院还联系了南特的老师为项目备书,指导我们进行路演和答辩等,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Q:参赛过程少不了团队整体的磨合,在这过程中有没有令你们记忆深刻的事情?

A:打这种综合性比赛会遇到来自不同学院的小伙伴,把大家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这时候我们会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和解释大量数据,找出趋势、模式或异常。我们会提前学习大三的专业知识,利用大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用于自动化决策过程或识别复杂模式。刚开始也许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大家一定可以把自己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

Q:比赛是一个比较耗费精力的事情,那你们是如何平衡自己的比赛、学习及日常生活?

A:最重要的是先确认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比赛,“盲目跟风参赛”只会徒增压力。其次是要摆正心态,比赛是学习和生活的调剂,享受在与队友合作时,孵化技术、转化成果到创赛之中。最后是要学会以赛促学,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项目中去。

Q:了解到两位是大二的学生,还是非常震惊和崇拜的,因为该大赛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比赛。目前大多数大二同学处在一个有心无力的状态,想参加比赛,但又担心自己的能力问题,找不到合适的组员或一些稍微成型的项目,针对这些普遍的问题两位可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A:其实一开始大家都会面临缺少经验的问题,我们的大一是从跟着学长学姐打比赛开始,不断地积累经验,而且一般进入到新的项目组,都会有人先教你要怎么做,所以不用担心自己的能力问题。

学姐还说:

关于匹配项目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深大的创业园和一些竞赛型的社团等等,金科也有自己很厉害的项目!可以多多关注项目招募信息,大胆投递(这个真的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还可以询问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主动打破信息差。

关于项目后续展望她们这样说

“会继续把项目做深做实,也会尝试在其它领域的创新。”

“希望可以让大数据为医疗诊断赋能,让金融科技知识走进各个行业!”

参赛心得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作为顶级的I类赛事是十分具有含金量的,其国际赛道只有拥有国外院校学位的学生可以参加。相对主赛道会有所不同,体现在全英路演、答辩,还有与来自新国立、帝国理工等国际顶级大学的选手同台竞争。但是其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对于我们南特的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南特学生加入进来,争取明年有更好的成绩!